以太坊官宣以太坊官方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以太坊官宣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以太坊官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自己如何发行一个虚拟币NVIDIA官宣 除3090外30系显卡全部限制挖矿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刚刚以太坊突破3500美元,虚拟的世界还能创造多少亿万富翁?以太坊合并将近:五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与答案自己如何发行一个虚拟币一、前期准备1、白皮书撰写。2、团队组建。3、主体基金会注册。4、法律合规。二、代币发行1、开发设立官网与服务器。2、开发钱包与合约。3、代币上链三、市场推广。1、准备官宣通稿、宣传海报。2、首轮媒体宣传。3、全球多城市路演。4、社群组建管理。四、资金募集1、私募。2、公募五。五、上交易所。1、选择交易所。2、对接交易所。3、于交易所上市。六、后续运作1、市值管理。2、媒体宣传。3、社区联盟运营。虚拟货币常见种类1、由游戏运营商开发,供玩家在网络游戏中作为交易媒介而使用的游戏币;2、由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信工具发行,供本运营网络空间内使用的专用虚拟货币;3、既可以在虚拟货币发行主体内使用,又可以向非发行主体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交互式虚拟货币;4、基于密码学和现代网络P2P技术,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产生的,特殊的电子化的、数字化的网络密码币
NVIDIA官宣 除3090外30系显卡全部限制挖矿从去年开始的加密货币风波愈演愈烈,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丝毫没有冷却迹象,让本就缺芯的显卡市场乱象丛生,虽然商家赚的钵满瓢满,但长久来看对于显卡市场却有着极大影响。
加密货币的红利不可能一直持续,迟早有泡沫破裂的一天,假以时日当二手矿卡大量流入市场,难受的还是厂商。
NVIDIA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初采用了软件层面限制挖矿,但却经历了乌龙事件,导致驱动限制失效。目前NVIDIA在官方博客中再次宣布,后续推出的RTX30系显卡,除了RTX3090外将全部从芯片层面限制挖矿,包括之前已经推出的RTX3060/3060Ti/3070/3080,以及后续将要推出的显卡。
以下为NVIDIA博客原文:
原本已经发布的显卡,在升级后的核心编号为GA104-202、GA104-302、GA102-202,对应设备ID2489、2488、2216。
另外,RTX3060也更换核心,GA106-300变为GA106-302(都是末尾0变2),设备ID2503变为254。
为方便消费者识别,升级版新卡的产品型号里、包装盒上都将标注“LiteHashRate”或者缩写“LHR”。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限制仅针对即将上市的新版核心,现有的这些型号不变,同时限制仅针对以太坊算法,比特币什么的其他币种没有任何限制。
目前还不知道限制挖矿后的显卡上市后价格会不会降价,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目前各系显卡的价格(记住当前价格等月底发布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
影驰GeForceRTX3080GAMER
这款显卡采用模块化设计,两侧红蓝结构件、正面3块覆盖式透明亚克力罩结构件均为可拆卸设计,另外整个显卡的正面和侧面均布满了积木的接触点位,玩家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DIY积木拼装,给显卡和整机的搭配效果带来无限可能,让你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DIY的乐趣,体现出这个系列“无GAMER不游戏”的设计理念。14999的价格作为目前RTX3080的均价,但显然不太合理,如果新卡推出后能回落至10000元左右还是可以接受的。
微星GeForceRTX3070SUPRIMX8G超龙
铭瑄GeForceRTX3060iCraftOC
电竞之心是铭瑄看家系列,GeForceRTX3060是RTX30系中的甜品卡,现在7499元的价格同样有些离谱。本次铭瑄的RTX30系显卡在外观和做工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而这么多年的帮主也不是白做的,如果不考虑此次矿潮缺芯等涨价因素,铭瑄显卡还是非常有性价比的,我们不如等月底看一看限制挖矿的显卡全面铺货后,这张本该甜品的卡价格能有多大回落。
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体。动辄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数以十亿计的节点和数亿的用户,让这个诞生十余年的新型技术,俨然成为了全球IT业和媒体眼中的庞然大物。
一个没有参与过DeFi,没有研究过DAO,没有在咖啡馆聊几句web3,都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人职业生涯的一种罪过。就好像一个20世纪的英国士兵,没有踏上过大陆;或者19世纪的西班牙水手,没有登上过美洲一样,没有接住上帝给予这份职业的慷慨。
在即将过去的六月里,区块链世界里发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再回顾,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联储加息,带崩了一众加密货币,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稳定币的Luna被几乎价值清零之后,比特币价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体跌去了超过75%;
6月23日,全球势头最盛的区块链Solana,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机“Saga”及定制的web3手机操作系统、Dapp应用商店;
这两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认为是在“熊市”来临之时,软件与硬件、应用泡沫与底层设计之间的一次势力切换。遭遇重创的web3们,要“洗心革面”向更务实的消费者应用出发,去获得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客户。而这种由虚向实、持续向实体要价值的行为,或许将成为区块链度过潜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区块链世界的背景下,第三个事件就显得颇具深意:
6月24日,中国最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链宣布,其“物理设备”的上链规模已经突破了500万台。
这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区块链中“物理资产”“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上链,也是“物理资产”规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物理设备如此大规模的在链运转。
没错,500万。
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在web3世界的技术新闻里,听到500万这样级别的数字了?回顾web3的发展历史,上一次比特币用户突破500万还是在2017年;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亿。其中像韩国这样的国家,加密货币在年轻人总人口中的用户比例也超过了20%。甚至一些大DAO组织、Dapp应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了。
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端的发展,与在消费者端不同。后者因为加密货币的加持,“其兴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产业的痛点、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推进,要下苦功夫,进入大规模商用难度更大。
这次这个产业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意味着物理资产上链通过了规模化验证——区块链的一扇新门打开了。
孤独的产业区块链
首先,产业对于细分场景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意味着服务商就很难以同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去满足各行各业的所有需求。而无论是DeFI、DAO(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都可以用一个通用型的技术模型来应付足够大的需求场景。
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有些时候一个专门的行业场景定制化,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蚂蚁链与奇瑞的合作为例,由于设备内存和带宽的需求,蚂蚁链需要将代码的内存资源,从300KB压缩到1.5KB,才能符合“车链”的要求。
这种“将大象塞进冰箱”级别的“变态”代码优化需求,对于区块链货币等开发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可以说明,在产业区块链中,跨链、跨设备的通用交互难度会有多大。
其次,产业对于链条的安全、稳定、经济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这在过去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币为例,全球各大矿场为了维护比特币世界的连续稳定可靠,每年要为这套2100万个货币的加密系统,耗费超过149太瓦时的电。如果比特币是一个国家的话,它的耗电量与越南相当,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如果按照我国8毛钱一度的社会电价均摊,一年需要1200亿人民币成本。
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有人埋单,游戏就可以继续。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绝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为这么疯狂的运维成本埋单,即便有也不符合产业减碳的社会责任。刚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横在产业区块链头上的一道红线。
此外,产业对于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谨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信任,因为区块链背后意味着去中心化的计数方式,一旦系统被心怀不轨的黑客攻破,将带来复杂的损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经济模型可能会出现漏洞。
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区块链货币分散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钱包,平台更多只用专注于算法。产业区块链公司除了在算法方面需要加强加密能力,还需要在信息采集&建模、终端的计算设备、信息传输等全套设备做好加密服务。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一个不小的、定制化的工程。
涉及到复杂的硬件场景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还是以汽车为例,车机内部有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带来的干扰,同时还要兼顾车辆部件在行驶过程中的温控条件。
总之,区块链产业无论是实际落地难度,还是前期的技术投入成本,都与区块链货币不在同一个等级上;但对于平台的收益来说,却只有一个后者的一个零头。大家都知道,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上是“科技向实”,是一件正确的事,但大家更清楚,这也是一件艰难的事。
区块链中的“孤勇者”
“产业区块链”难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顶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数据统计,2021年大约有3.4万名开发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苹果、脸书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全职加入。
相比于web3的百花齐放,产业区块链的动态显然是有点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看不上这些不赚钱的“脏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创团队又难以支撑起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昂贵的市场教育费用。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区块链领域,至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独角兽。
然而产业区块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产业端问题却不会因为开发者的逃离而消失。
在很多产业场景中,区块链依然是被视作打通产业中数据壁垒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体系为例,我国几乎兼有着全球最细分的制造业基地与全球最复杂的商品流通市场。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当然是零售业态的多样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厂家、经销商、物流商、销售终端,其全链路的数据是断开的,在各个节点形成了细碎的信息孤岛。每年大的消费品牌商都要花费上千万的咨询费,去获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获得的颗粒度很粗的中国零售数据。
毕竟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都没有办法解决如此复杂的数据流通问题,但产业区块链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国大能源产业网络为例,电网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以来,这种分布式的趋势会更加增强;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超充桩、电池所形成的新兴消费网络也天然是一个分布式的形态。
这其中的参与主体、数据类型都纷繁复杂,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计算网络去应对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从商业常识的角度来说,大问题与大机会常常是划等号的。又或者源自一个中国IT人很朴素的理念,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做的。尽管这种坚守,相比于web3的大潮汹涌,显得有点孤独,这可能是一个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业大佬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孤独有些时候价值连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国的产业区块链公司在坚守,洗去了估值神话的光环,他们在共同等一个明天。
这次被披露的“蚂蚁链”超过500万物理设备上链的里程碑,其实就是专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上链”,覆盖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多个产业。在顶级产业链上,建立顶级的产业区块链,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区块链产业的重要趋势。
显然,“蚂蚁链们”正在尝试接下了时代交给自己的这一棒。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试图殖民和淘金;但哥伦布自己,却执着地去探索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哥伦布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但却是世界会记住的名字。
为什么是“蚂蚁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蚂蚁集团已经连续多年是全球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专利输出者。一方面,蚂蚁确实在区块链上有很坚定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也和蚂蚁链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不无关系。
如果你仔细了解“蚂蚁链”,你可能会惊叹于这家公司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入,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产业区块链”的低谷时期,在行业中孤身种植了一片大森林。这大概就像刘瑜所说的,“把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蚂蚁链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500万物理设备的上线,就离不开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设备上链,中间会涉及到很多IOT技术的通信协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蚂蚁链推出首批无线通信模组AntChainMaaS,通过基于设备唯一特征的可信根,让终端设备自动连接区块链,并进行全流程加密。7月,蚂蚁链方面又接着发布了高速通信网络BTN(BlockchainTransmissionNetwork),成为一种高吞吐量、低带宽成本的区块链“高速公路”。
这种数据可信上链的技术、大宽带条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为后来大规模的物理设备上线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备。
不过这只是蚂蚁链众多技术储备中的一个小试牛刀。
而这些成就和创新技术,都是在“产业区块链”被大众忽视的2021年中达成的。这些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一方面帮助了蚂蚁链在全球范围达成第一个“物理设备”500万上链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预示着500万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币一样。
所以,当人们还在讨论Solana等新公链,相比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什么带宽和延展性优势的时候,蚂蚁链已经做到了双十亿级别的上链能力——支持10亿账户规模、支持每日10亿交易量、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
而当黑客在攻击普通用户的比特币钱包,而web3至今没有硬件方案,而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蚂蚁链已经从系统架构、终端、再到芯片,重新设计了一整套的产业互联网的加密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全球最大的区块链专利输出者,没有支持过一个ICO、没有发过一个币。他们站着就把产业区块链给做了。
其实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任而产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蚂蚁链负责人蒋国飞反复对媒体说的,“区块链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它的使命)是各行各业更好的链接与全新的价值流转。”
这是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认知的500万,它是一群孤独的中国IT人打开未来产业的一扇门。
刚刚以太坊突破3500美元,虚拟的世界还能创造多少亿万富翁?区块链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记账载体,也就是记录财富的载体。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给自己的财富寻找最好的载体。从结绳记事到泥板、竹简、石碑、羊皮,直到纸张发明之后,人们就迅速淘汰掉了前面所有的记录载体。
今天的区块链,也是这样的角色。人类所有的财富都正在进行重新记录,记录的载体就是区块链。
所以,这是一场万万万万亿级别的超级财富转移,在这个史诗级财富转移的海啸中,将会诞生数不清的亿万新富豪,他们都是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信仰者和布道者。
要不要抓住这个伟大的机会,你自己看着办。
以太坊合并将近:五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与答案随着以太坊合并(TheMerge)的临近,社区对合并的相关影响以及未来以太坊的路线规划愈发频繁。本文,我们便围绕这一主旨,提炼出五大常见问题,为大家画画重点。
什么时候合并?
目前没有确定的官宣时间,只是社区普遍认为在6~8月,因为预计难度炸弹将于6月底引爆。
那有没有可能推迟?有可能。
以太坊基金会社区经历TimBeiko近期曾表示,在4月中旬,他将与社区讨论是否有必要再次推迟难度炸弹。安全稳定合并的优先级势必是要高于快速实现合并,另外他也表示,虽然以往难度炸弹推迟都是6个月左右,但是只要各方面合适,推迟一两个月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说:合并后 ETH 通胀率下降90%,价格TOTHEMOON?
以太坊合并其实也是从PoW过渡为PoS。
PoW下的以太坊,是以区块奖励的形式进行ETH增发,目前年通胀率约4.3%;
PoS下的以太坊,将以质押奖励的形式进行ETH增发,不过质押奖励是根据质押总量动态调整的,这里假设质押量为1千万ETH,那么年通胀率约0.43%;(注意:通胀率随着质押量的上涨而上涨,所以具体的年通胀率是会变化的)
在这种假设下,ETH的通胀率将下降90%,相当于完成三次减半。
另外,在EIP1559的配合下,手续费销毁的ETH有可能超过新增发的ETH,实现ETH的通缩,对价格是长期的利好。
相反观点,合并后ETH将迎来巨大抛盘,为什么?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认为前期质押进信标链存款合约的大量ETH成本极低,存在数倍的盈利,合并后提款获利砸盘的可能性很大。
的确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考虑:
激活提款这个功能目前是被纳入到上海升级中,上海升级将是合并后的第一个硬分叉,鉴于当前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行情可能的熊性(即使近期回暖),急于获利了结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衍生品以及场外交易进行对冲。
类似于存款排队,提款也需要排队,大约每天最多只能有1125个验证器提款(合计3.8wETH)。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类似Lido的流动性质押方案,部分质押者其实可以随时退出。
出现大量提款时,质押收益会升高,进而吸引投资者存款。
合并后质押收益有望接近10%?怎么算的?
是有可能的。要知道,合并后,质押收益的来源将有三种:
质押通胀奖励
手续费收入
MEV
具体数据我们参考以太坊研究员JustinÐrake的推算模型,便可以推算出9.6%的年化收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合并早期我们理想的收益率,长期来看,收益率可能在3.3%~5.4%之间波动。
以太坊最新的未来路线规划是怎样的?
总体来说,关于ETH2.0(其实基金会已经取消这种叫法)的路线图其实已经改变过两次。
最开始,ETH2.0的路线图是经典的三阶段:
Phase0:以PoS为共识机制的信标链
Phase1:数据分片,但不包括计算分片
Phase2:为所有分片增加执行功能(计算分片)
但是2020年11月18日,在以太坊基金会的ETH2.0研究团队的第五次AMA活动中,V神已经明确表示,ETH2.0路线图已发生变化,将以Rollup为中心推进ETH2.0的实施:
暂时不再强调Phase2的重要性,主推Phase1实现数据分片,以实现分片Rollup;当前以太坊的TPS大约为15~45,使用Rollup可以提升吞吐量100倍,同时64个分片以太坊网络吞吐量即可提高64倍,两者叠加,即分片Rullup可实现6400倍的扩容。
信标链将具备执行功能,即PoS合并之后,信标链区块将直接包含交易。
而近期,在分片方案上也有了一些更新,未来以太坊更有可能采用名为Danksharding的分片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优化跨域MEV问题,同时更有助于分片Rollup的实施。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V神针对跨域MEV问题提出的PBS(proposer-builderseparation,区块提议者与构建者分离)解决方案。
在以前的模式中,矿工负责出块,他们从内存池中挑选交易进行排序并纳入区块,同时他们也有权利审查某些交易。
而在PBS的设计中,将这一职责划分为两个角色:区块提议者和区块构建者。
区块提议者负责从内存池中收入交易,并创建一个包含区块交易信息的列表crList传递给区块构建者们。区块构建者们以最大化MEV为目的对crList中的交易进行重新排序并构建区块,然后再向区块提议者提交他们的出价,而区块提议者就会选择出价最高者为有效的区块。
在了解了PBS后,我们再来了解Danksharding就更为轻松了。
我们以前的分片方案为平行数据分片模式,即每个分片和信标链都有独立的验证者,虽然独立的验证者更有利于去中心化,但是在当前MEV盛行的背景下,在利润的驱动下势必会导致区块生产者的中心化(例如同个实体下运行着大量验证节点,有利于MEV)。Danksharding除了采用了上文提及的PBS架构外,还做出了一个改变,即所有的信标区块和分片数据都会被一个由验证者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统一验证。
这种设计严格来说是对分片的一种简化,分片之间没有了复杂的数据访问同步问题,具备许多有优点:
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工作量(近百倍);
L1与L2的数据同步加快;
crList能够使L1上实现即刻交易确认;
MEV市场化,解决潜在的验证者中心化问题
因此,目前来说,以太坊的最新路线规划可以概况为以Rollup为中心+Danksharding。不过Danksharding尚在理论阶段,整体路线未来或许还会有所变动。
关于以太坊官宣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