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报蓝思科技营收191.8亿,AIoT新版图解构-2015年全球利润最高的公司
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龙头蓝思科技(300433.SZ)第二季度快速爬坡反弹的市场表现,预示着消费电子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8
月
25
日,
蓝思科技发布了
2022
年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
公司实现营收
191.83
亿元。其中二季度实现营收
98.49
亿元,环比增长
5.51%
;归母净利润为
1.07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常年跟踪蓝思科技的专业证券分析师梁生表示,
在新业务的拉动下,蓝思科技
二季度营收规模环比回升,
迅速扭转了第一季度的颓势,其
消费电子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
。
十五年前,引爆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初代iPhone就搭载了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当时初代iPhone卖了139万部,而10年后苹果iPhone6已经卖到2.224亿部,其中有一半采用是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
一度,全球50%的手机屏幕由蓝思生产,其客户有苹果、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其市值最高突破2000亿元,在行业属于标杆性的存在。
今天,手机市场下行的大环境下,蓝思科技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因为AIoT时代即将到来。
除了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穿戴、
AR/VR
成为最被看好的消费电子终端,也是未来万物互联重要的接入口。
在这些风口领域,蓝思科技均已率先完成全面的生态战略布局,呈现出长期向好的趋势。
主营业务:立足消费电子筑梦AIoT
根据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蓝思科技去年实现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来自苹果公司的营收为301亿元占比升至66.49%。对于这一数据变化存有两种解读:一是蓝思对苹果业务的依赖性太强,风险过大;二是苹果频频传出砍单的新闻对蓝思科技并没有影响,双方的合作力度其实是在加大。
从主营业务分析,除了中高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一体式电脑等终端产品,蓝思科技正在加快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家电、光伏产品等领域的拓展。
国内某一线ODM厂商高管胡S分析认为,“这蓝思科技AIoT战略版图扩张的表现。除了传统消费电子业务,火热的智能汽车与AR/VR等新赛道蓝思科技不能视而不见。”
年报数据显示,
2022
年上半年蓝思科技
负债率
44.06%
。
在产能提升的同时,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断增强,负债水平整体下降。
此前四年
,
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连续实现
“四连降”。
在今年一季度,蓝思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97亿元,同比增长151%,表现优于过往同期水平。潮电智库注意到,从2015年到2021年连续6年,公司的净现比大部分都在2倍以上,体现了公司较高的盈利质量。
从产业布局分析,蓝思科技浏阳园区和泰州园区担当不同的业务抓手,表现稳定。
蓝思科技浏阳园区自2009年4月投产以来,营收已经增长上百倍,总资产超700亿元。业务已从全球智能手机防护玻璃领域,发展到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2020年底,蓝思科技完成对可胜泰州、可利泰州的收购,成立全资子公司蓝思精密(泰州)正式切入金属结构件赛道。蓝思精密(泰州)主要专注于在消费电子业务,是公司开展业务垂直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蓝思科技表示,今年泰州园区预计会新增2-3个电脑厂商客户。
此外,黄花、湘潭新园区尚处于建设与运营前期,新园区需要接受客户的全面认证,前期研发费用较高,短期内收入也尚未达到规模,但对公司实现中长期战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智能汽车:已与超20家头部车企合作
蓝思科技表示,公司部分智能汽车客户也受到了疫情影响出现波动,即便如此,公司智能汽车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五成,客户群体持续丰富,新产品研发、认证顺利。
乘联会最近称,将调高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测至
600
万辆
,这比去年年底550万辆的预期高出近10%。要知道,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还大面积遭受了疫情所导致的供应链影响。
智能驾驶技术促进了第三个汽车工业时代出现。根据潮电智库预测,
15
万亿的市场规模,让智能汽车成为
未来十年最大风口。
作为国之重器,汽车工业迎来智能汽车技术迭代的时代拐点,中国站在了全球智能汽车发展和市场的峰头浪尖。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5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连续七年稳居世界首位。
在智能汽车领域,电子化、新能源化、轻量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智能驾驶系统、新能源管理系统等模块成为汽车的心脏,催生了车载触控显示面板、新型B柱、新型汽车玻璃等新市场。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需求增长,电子零部件占整车的成本将达
60%-70%
。以车载面板核心组成的中控屏为例,全球中控屏的规模保持
6%
以上的年增长率,
2022
年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61
亿美元。
这是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机会。
据蓝思科技2021年报披露,研发项目中的“大尺寸3D玻璃产品开发”目前已量产,扩大了公司在车载曲面显示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争取客户订单。
目前
,
蓝思科技已经成为许多智能汽车品牌客户的核心供应商
,
并与特斯拉、宾利、保时捷、奔驰、宝马、现代、蔚来等超过
20
家汽车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蓝思科技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蓝思科技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主要有中控屏、仪表盘组件、B柱组件、新型汽车玻璃、充电桩等。
蓝思科技位于黄花园区的车载募投项目也将在
2022
年底建设完成。
可以预见,在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领域,蓝思科技仍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智能穿戴:AR/VR未来超乎想象
4月7日,蓝思科技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公司拟将“长沙(二)园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由原来的15.15亿元增加至54.06亿元。
这被业内视为蓝思科技大举进攻AR/VR、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市场之举。
根据潮电智库统计,
今年
Q1
全球智能手表品牌出货量为
2944
万只,同比增长
9%
。
潮电智库估算,
2022
年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会同比增长
20%
,累计总出货量超过
5
亿只。
目前,蓝思科技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产品有玻璃保护盖板、蓝宝石保护盖板、蓝宝石及陶瓷传感器组件、陶瓷机壳与组件、触控显示模组及金属组件等,并可提供部件贴合和组装等配套增值服务。
借势元宇宙概念,AR/VR赛道更是一片火热景象,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增长最大的潜在驱动力。除了布局较早的歌尔,目前蓝思科技、舜宇、欧菲光、龙旗等各领域头部企业已经纷纷入局。
根据
潮电智库
统计预测
,
2022
年
Q1
全球
AR/VR
市场出货量达
350
万台,同比增长
230%
;
全年将超过
1550
万台
;
2026
年出货量将超过
5000
万
台。
有消息称,蓝思科技将成为苹果AR/VR头显玻璃、金属的核心供应商。蓝思科技也多次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已与核心客户一起开发AR/VR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包含声学、光学、结构和功能件模组在内的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此“核心客户”,被外界理解为苹果。
据了解,蓝思科技
5
年前就开启了
AR/VR
产品领域
的
拓展,是行业内最早开始对光学、结构件及功能件模组开展研发、创新的企业之一。
从当前趋势来看,VR未来将会成为新一代硬件终端,承载消费者生活娱乐的多种需求。目前,AR/VR的主要场景在游戏、视频、直播和车载等,未来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医疗教育、军事工程等方面进行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想象发展空间巨大。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AR/VR有望成为虚拟世界的硬件入口,甚至是下一代移动算力平台。
激荡20年:蓝思的内核是什么
受宏观形势、疫情环境、行业周期等影响,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公司普遍业绩萎靡。
用潮电智库孙燕飚的话说,“上半年的潮电产业环境对企业来说是残酷的双考。一是考验创新与造血能力,二是考验御寒和抗风险能力。”
头顶“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众多荣誉与光环,其实每次转型升级对蓝思科技都至关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蓝思科技研发人员已超万人,上市以来研发投入超100亿元,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年中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3.2亿元,同比增长30.4%。
截至报告期末,
蓝思科技
已获得专利授权
2094
件,其中发明专利
345
件,实用新型专利
1610
件,外观设计专利
139
件
,
涵盖加工工艺、产品检测、设备开发、新型材料、工业互联网、生产数据化、智慧园区、企业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是蓝思科技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消费电子行业近20年的耕耘成果,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潮电产业发展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蓝思科技
2021
年的
研发支出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21.34
亿元,
同比增长
47.97%
。
从重点项目来看,蓝思对手表、VR/AR等智能穿戴类新产品,中控屏、B柱、新型汽车玻璃、充电桩等汽车类新产品,智能手机中框等金属合金产品,以及蓝宝石、陶瓷等非金属新材料,自动化设备等相关的研发投入均有所增加。
坚韧与远见,创新见未来。这,是蓝思科技真正的内核。
跌宕起伏,也许蓝思科技早已习惯了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只需秉持初心,蓝思科技公司依然质地优秀,基本面良好,随着公司业绩情况的边际改善,盈利拐点有望到来,新一轮长周期起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