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6年23倍的私募冠军上月回撤超40啥情况私募基金辛宇
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是一句我们常在赌场里听过的话。而在过去10多年的私募长河里,这也同样是不少“昙花一现”的私募冠军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短期超高的收益率,很少会有投资人能注意到规模不大的私募,短视是A股散户的特点,也是不少投资人的弱点。面对令人热血的爆炸收益率,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那些曾经站在顶峰的私募冠军现在又怎么样了?
私募冠军魔咒再现?
多头私募每年基本都会有业绩超群的风云人物出现,不过很多冠军私募在体验业绩的巅峰时刻后,转瞬间便滑落业绩的深渊。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要想业绩出类拔萃,配置必然会很偏,偏重行业、主题,或者干脆就是几只股票,造成组合的兼容性很差,一旦市场风格或者逻辑生变,很容易从先头部队变成落后。
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收益排行榜榜首的赛亚资本,似乎没有这样的冠军魔咒。
赛亚资本成立于2014年,旗下运行时间超过3年的股票型策略产品有三只,年化平均收益均在30%以上,其中代表作
赛亚XX1号成立6年多时间,收益已经达到2300%+。
这只产品其实在2017年就有不错收益,但是因为从2018年底开始狂飙,前期的收益显得“微不足道”。
最近三年,收益高达1056.38%。
当然,这么高的收益也伴随着极大的波动,
基金最大回撤超70%!
这不是过山车,这是跳楼机!
基金经理是罗伟冬,其管理的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屡次获得最佳基金经理排行榜第一名,2019年内中国私募基金公司:百强榜冠军、公司榜冠军、经理榜冠军、海外榜冠军。
这是一位习惯零换手的基金经理,他曾这样说过:“我们选了好公司,就会重仓买入,不做任何分散投资,因为我们认为,当找到一家高成长企业,分散投资才是风险,只会拉低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有波动我们也不会调仓。”
此前在采访中罗伟冬也表示
自己用了两融,也就是杠杆,换手率极低,自下而上选股为主,无所谓具体行业。
有一说一,最大回撤70%还能做回来再翻倍的私募不多,所以在选股上罗伟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当然这和赛亚的管理规模不大也有着不小的关系,目前显示赛亚管理规模不到20亿。
上个月旗下多只产品回撤超40%,不过这也是赛亚的产品常态,今年前两个月旗下大部分产品收益达到100%,所以即便是回撤这么大,截至5月31日,大部分产品年内依然正收益。
前私募冠军亏损超30%,投资人讨债
不同于罗伟冬,很多过往单年业绩爆炸的私募冠军后续业绩都不太好。
最典型的是2016年冠军苏思通。
前尘往事说过很多次,不再赘述了,不了解的可以看下之前文章《4.9亿被冻结、私募被注销,80后传奇私募冠军“彻底凉了”。。。》。
去年6月,苏思通的蓝海资本被注销,最近一次关于他的消息是他曾经管理的产品因跌破止损线却未及时止损被起诉赔偿。
事情是这样的,烟台的王女士在2016年12月花200万认购了苏思通掌管的蓝海稳定成长一期,当时这只基金设有0.80元的预警线和0.70元的止损线,当时王女士也是看中了2016年蓝海资本的优秀业绩。
结果一年之后赎回时发现款项余额变成了132.06万元,
共计亏了67.94万元,亏损率为33.97%。
亏了钱以后,王女士向苏思通主张赔偿损失,2017年12月,苏思通向王女士出具承诺书载明,其投资蓝海韬略资本旗下蓝海稳定成长一期私募基金产品金额200万元,由于投资失败造成损失,现承诺清算金额不足150万元部分,一次性补偿至150万元;苏思通无条件在2018年9月1日之前兑付完毕。
但是在承诺书出具后,苏思通仍然没有依其承担向王女士支付款项。
后来,王女士就将中泰证券烟台分公司、中泰证券、蓝海韬略资本、苏思通一起告上了法庭。原来的诉讼请求是要求赔偿其损失17.94万元及利息。
最终法院还是支持了王女士,判苏思通需赔偿近18万元。
通过这件事,厂长也提醒下大家,
止损线不代表最多就一定亏损到这个点截止,由于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或因证券、期货跌停、停牌等事件导致证券、期货不能卖出等因素,有时候可能会导致止损后基金份额净值低于止损前基金份额净值的情况。
厂长疑惑的点在于,苏思通后续签订的“兜底”150万的协议,按理来说属于刚性兑付,应该是违法无效的,因为投资本来就有风险,只要私募管理人合法合规的管理基金,即便出现了亏损投资者也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损失。
无论如何,反正苏思通这次是栽了,投资失败也是事实。
和苏思通境遇相似的,还有2016年的私募冠军辛宇。前者倒在军工板块上,后者倒在壳股上。
2016年,辛宇开始咬定壳股不放松,损失惨重,在2018年的大跌中,他掌管的鸿运神州牧11号无奈清盘。
随后,辛宇开始反思,貌似走起了价值投资的路线。神州牧官网首页,“价格交易、趋势投资、尊重市场、辩证思维”16个字组成的投资理念依然赫然在列。每月报告里,也都是强调将秉承业绩为王、价值投资的核心主线。
尽管如此,这两年辛宇旗下产品表现依然惨淡,绝大部分产品年化收益都不到10%,市场也很少再有他的消息。
厂长觉得真正的“私募冠军”应该要能经得住市场的大浪淘沙,保持长期稳健的优秀业绩。
大家看多头私募业绩至少看三年且经历过一波牛熊,景林、高毅也不是每年业绩都是冠军,但胜在业绩长期稳定在前列,经历了市场持续的考验,雪球越滚越大,才能成为现在的千亿航母。
一些私募的短期业绩确实不错,但大家不要忘了高收益背后蕴含的高风险。
所以即便是同样的私募冠军,大家还是要区别看待,赛亚经历过多轮牛熊6年23倍,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
沉迷炒壳、炒概念这些业绩持续性较差,可以看做是“周期股”而非“成长股”,一旦遇到了“不适合自己的版本”,大概率就是扑街。
有几百万不建议配置这种玩心跳的私募产品,不过如果资金量非常大的话,拿出一点来博高收益也无妨,但遇到大波动时不要轻易割肉,因为私募的风格如此,
盈亏同源,承受的了较大回撤,才可能有爆发性的高回报。